山海经

《山海经》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、神话、宗教、天文、地理、民俗、民族、物产、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,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。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,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,记叙神奇的人物、灵异的禽兽、域内园林、海外仙山,还有奇珍异宝……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。
又北三百五十里,曰钩吾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鸮,是食人。

【原文】

3.36 又北三百五十里,曰钩吾之山①,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②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鸮③,是食人。


【注释】

①钩吾之山:钩吾山。一说在今山西省境内。 ②如:疑为衍文。 ③狍(páo)鸮(xiāo):传说中的一种兽。

又北三百五十里,曰钩吾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鸮,是食人。又北三百五十里,曰钩吾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鸮,是食人。


【翻译】

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,名叫钩吾山,山上有很多美玉,山下有很多铜。山中有一种野兽,形状是羊身人面,眼睛长在腋窝下面,有老虎一样的牙齿、人一样的指掌,发出的声音似婴儿的哭啼声,它的名字叫狍鸮,能吃人。 【狍鸮】 狍鸮就是饕餮,是一种食人怪兽。传说它特别贪吃,最后竟然把自己的身体也吃掉了,只剩下一个脑袋。所以在商周的青铜鼎上,只刻有它狰狞的头部:虎口大张,龇牙裂嘴,双目圆瞪。鼎最初是用来盛食物的,上面铸的饕餮纹是为了让人们引以为戒。后来几经变迁,饕餮图案所具有的凝重、神秘、恐怖的气氛,增加了它驱邪避祸的功能,符合人们求福避祸的心态;而它庄严肃穆、冷淡狰狞的表情,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所以,后来刻有饕餮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,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,饕餮的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一种祛邪的神物。如今,在民间仍可看到有些人家的大门上有饕餮饰物,用来惊吓其他鬼神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蒋应镐《山海经(图绘全像)》、胡文焕《山海经图》、汪绂《山海经存》、陈梦雷、蒋廷锡《古今图书集成·博物汇编·禽虫典》、吴任臣《山海经广注》康熙图本 《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》近文堂图本、毕沅《山海经》图本、郝懿行《山海经笺疏》、蒋廷锡《古今图书集成.博物汇编·神异典》、陈梦雷《方舆汇编.边裔典》、刘向,刘歆,思履《彩图全解山海经》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